给“萧山彭于晏”留点进步空间白简简作为一个好学且对自己有要求的中年男人,我爸在游泳馆默默观察其他人的泳姿,回家在电脑上看视频教程,竟然真的学会了所有的标准泳姿。在单位组织的游泳比赛中,他捧回了第二名的奖杯——第一名曾是专业运动员。---------------每到各种和人有关的节,朋友圈里就流行晒照片,儿童节晒童年照,情人节晒情人照,到了父亲节母亲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比拼谁的爹妈年轻时更美。各种高糊像素、岁月滤镜下,父母的青春无比美好。我就从没晒过我爸年轻时候的照片,坦白地说,小时候我对他的长相是不满意的。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身材不够壮,关键是拍照还不会摆pose。据说他年轻时候的人生理想是开车,车没有,拖拉机也行,于是在一张照片上,他蹭着路边不知道谁家的小轿车合影,一手搭在车门上,一手插在裤兜里,鸟窝一般的乱发随风飘散,仿佛一个得志的摇滚青年。我妈说我爸当年会弹吉他,业余时间在小本本上抄费翔的歌词,后来又以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满文军的《懂你》名震厂区。然而,这些光辉事迹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记录,家里的旧吉他在数次搬家后早已失踪,无从复原我爸气质歌手的那一面。所以,留给我的记忆,仍是那个在风中凌乱的小眼睛青年,总之不是我的理想型。不想人到中年,我爸走上了另一种路线。我上大学后,爸妈大概是瞬间卸去了“重负”,我妈爱上了十字绣,我爸则每天下班后去游泳馆游泳。他小时候在江南农村长大,家家门口都有一条以上的河,游泳属于天生技能,但自学成才,姿势终归不够优美。作为一个好学且对自己有要求的中年男人,我爸在游泳馆默默观察其他人的泳姿,回家在电脑上看视频教程,竟然真的学会了标准的蝶泳、自由泳、仰泳等所有泳姿。在一次单位组织的游泳比赛中,他捧回了第二名的奖杯——据说第一名曾是专业运动员。这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第二个往家里拿奖的人,奖杯至今摆在客厅装饰柜的显眼处。游泳本来是为了丰富生活、锻炼身体,我爸更上一层楼,以可见的速度练出了胸肌,体重从斤稳定在了斤,果真“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每次去商店买衣服,导购员夸他身材标准,他的脸上就荡漾着笑意。后来,他爱上了网购,只会看不会买,每次给我发来链接,都很自信地说,只要尺码标准他就能穿。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只穿了短袖T恤的我爸显露出让我自愧不如的饱满的胸膛,我表姐遂给她的小舅舅冠以“萧山彭于晏”的称号。我爸的偶像还停留在刘德华时代,不知道彭于晏是谁。给他找出照片后,他眯起本就不大的眼睛仔细看了看,表示“还行”,从此练得更加勤快。除了游泳健身,我爸还加入了一个“驴友”社团,每逢周末就组团去徒步爬山,为此还添置了登山杖、登山鞋、登山包等全套装备。每次出发前,他就开始计算要带多少吃的,如同小时候我去春游一般期待。浙江境内多山,真希望他能踏遍青山人未老。疫情期间,游泳馆暂停营业,野外徒步也暂时停团,我爸浑身不自在,趴在家里的瑜伽垫上,手脚上下扑腾,发明了“旱泳”。又买了跑步机和拉力器,每天晚上锻炼一小时,家里的跑步机没有变成晾衣架的,我家算是一个。他对我几个月不出门都能安之若素表示惊讶,我也对他快到耳顺之年还运动不止表示赞赏。互相吹捧一番后,他又给我发来了两个速干T恤的购物链接。坦白地说,我爸依旧不是我的理想型,我最爱的当然是吴彦祖。但每次晚上和我妈视频,看到背景中,我爸正蓬勃向上地扑腾,还是决定给他打个90分,毕竟要给他留下一点进步的空间,毕竟我们刚见面那会儿,他第一次当爸爸,我也头一回当女儿,幸会幸会。30年过去了,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久仰久仰。---------------曾在日记里列出完美父亲准则一二三于彬我逐渐开始审视被强加在身上的父爱与期许,甚至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清醒地理解父亲。兜兜转转间,父亲最终还是慢慢放手,而不是严厉地“控制”与安排。---------------大四那年秋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争吵。爸爸否定了我下一步的发展决定,执意想让我选择一个“更好的”但我并不喜欢的职业。我从最开始的冷静说理,到争执、哭泣,最后先斩后奏,走向了一条完全背离父亲期许的道路。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激烈地顶撞爸爸,我能感受到他在听到我最终决定的痛心和无可奈何,那是一种孩子不接受父母建议的被辜负感。爱和期望都是相互的,我也很沮丧。我期待中的父亲,是能在我想决定自己的未来时,给出他的建议、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否定与控制。很可惜,从小到大,我的成长轨迹仿佛一叶小舟,由爸爸掌着船桨,沿着既定的航线行驶。平心而论,爸爸是大家眼中对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负责任的好父亲。小学时,妈妈在外地工作,我跟着爸爸长大。在彼时的我眼里,爸爸就像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上能修灯管,下能通马桶,能辅导我功课,还会做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简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除了做的鸡蛋羹有时候比较咸,时不时会把我的麻花辫扎歪,其他的事都做得很优秀。爸爸属羊,他把自己的性格归结于属相:安静、上进、脾气好,但也很固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在初中毕业后上了师专,一边读书,一边挣工资贴补家用。爸爸不止一次提及他的当年:“成绩好的孩子才能被师专录取。假如我能继续读高中,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于是,在关于我的未来规划上,爸爸对我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格。作为教师的爸爸对学习成绩非常看重:从小学起,各科考试不能下90分,每次要力争年级前十,未来上大学要去综合排名前十的学校。上高中后,爸爸开始不再因为我成绩波动而追问不休。我感到庆幸,以为逃脱了沉重的枷锁,能够在本就辛苦的高中生活中喘一口气。但毕业后,老师们偶然间告诉我,爸爸几乎每周都会通过老师了解我的情况,成绩好坏、表现如何、情绪是否稳定……凡是老师们察觉到的,爸爸都知道,但他从未和我提起,而是私底下做着什么。比如,在老师谈到我最近和同桌男生聊天有点多时,爸爸默默地拜托老师为我调换了座位。爸爸坚信,他走过的路比我吃过的米还多,对于前途的判断自然比我这个毛孩子要准确。文理分科时,我因为喜欢物理想选理科,但爸爸坚持,女生学理不如男生有优势,再喜欢也学不过,让我选文科。高考填报志愿时,爸爸对于我想报中文系大摇其头:“文学就业面太窄,还是学金融好,毕业不愁找工作。”在选择哪个城市读大学时,爸爸也避开了××城市的所有学校,原因是,××这个城市,他看着就不喜欢。爸爸以他对于社会的认知为我作出了一个个自认为“完美”的决定,却唯独从未好好问过我——我喜欢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很难评判这些决定的好坏对错,我也对这些安排表示过不满与抗争,只是在前途面前,习惯了顺从的孩子并没有和家长对抗的资本。向来被称赞听话和懂事的我,面对这些“为你好”的决定,只有乖乖遵从。当时的我在日记里信誓旦旦地写:“以后绝不能成为爸爸一样的人。”并列出了自己心目中完美父亲准则一二三,第一条便是“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我也陷入了某种担忧:以后我有了小孩,是不是也会不由自主地和父亲一样,无法忍受孩子成绩不好、不听话,想把他塑造成期望中的“别人家孩子”?大四的争吵之后,我逐渐开始审视被强加在身上的父爱与期许,甚至能以局外人的视角去理解父亲。在教育理念上,爸爸并不完美。他对孩子的控制欲来源于“希望你过得更好”的期盼,但有限的人生阅历,让他无法接受更多新鲜而进步的事物,也无法接受孩子所处的新世界。不会表达情感,让他对于孩子的喜好和心理不甚了解,只是循环往复地沉浸在自己的分析之中,并觉得,我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不能接受?离家去外地、求学、求职,让我慢慢独立起来,不再一味顺从,而是忠于自己内心和期许。有意思的是,两年后的今天,父亲接受了我当年的叛逆,对我说:“你当初这个选择确实不错。”兜兜转转间,父亲最终还是慢慢放手,而不是严厉地“控制”与安排。好想对很多年前的爸爸说一句,给你的女儿一点自由和空间,她终究会自己好好地长大。---------------参与我成长的开关键,你别轻易按下任桉书我心底里更希望爸爸在我18岁以前的“试题”上别那么执著,而在我18岁以后开阔人生的“开放问答题”上,能多一点陪伴。---------------但凡有责任心的父亲,都会希望在儿女的成长试题上留下一个分数。我爸爸的画风有点独特,在我的成长题上,他只答完了学业部分的“选择题”“填空题”等,而关于踏入大学、社会后的“开放问答题”,他却主动搁笔,不再为我作答。最近和妈妈聊起8年前的高考往事。我说,如今回首那年高考,感觉那是我和爸爸父女关系的“开关键”。高考前一天,爸爸对我还是那般严厉和焦虑,结果高考一结束,爸爸态度瞬间“放飞”,再也没管束过我。那个夏天,他没说任何理由,没作任何煽情演讲,坚决、利落地退出“教育我”的位置——一个他强势霸占了很多年的“导师”位置。退场之果断,着实让我困惑了好些年。所以究竟“开关键”的哪一面,才是爸爸的本心呢?我曾隐晦地问过爸爸:“我上大学后,你为何不像中学那样聚焦我的生活了?”他说:“送你进了大学的门,就没必要再督促和影响你啦,不该这样吗?”他这话说得特别自然,仿佛在分享一个人人都懂的常识,理所应当。但坦白地说,我很难认同。我心底里更希望的故事情节是:爸爸在我18岁以前的“试题”上别那么执著,而在我18岁以后开阔人生的“开放问答题”上,他能多一点陪伴。然而,故事剧本木已成舟,爸爸的判断和选择,影响到我成长的诸多剧情。18岁以前,尤其在上初中后,爸爸开始跟进我的学习进程。即使我能取得不错的考分,也没有感觉学业吃力,他也会竭力“推动”。在他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必须靠家长督促,无论孩子是否感到有必要、是否赞同。这个观念在我家那边很常见。邻居家的学霸姐姐,她爸爸对她的态度就格外严苛。某次去做客,我不过是和她多摆弄了一会儿新笔筒,她爸便冲进门来大声斥责:“你们知道有个成语叫玩物丧志吗?”那个姐姐立马把笔筒推到书桌角落,低下头拿起笔继续演算习题。后来我问她:“你觉得爸爸对你太严吗?”那个姐姐推了一下近视眼镜,用一种和年龄格格不入的成熟神情看着我:“不是我爸的话,可能我考不到现在这样的成绩。”爸爸让子女学习上少点惰性,多点勤奋,固然没错。但在青春期那个阶段,我固执地不希望他执意推我往前。他并不知道,我在某个尚小的年纪,已经生发出了自我规划时间的主观意识,而他的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