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资源 >> 正文 >> 正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座活的博物馆10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4/9

仙游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仙游县境内西北部,与永泰、德化县交界,建立于年12月,总面积27.7万亩,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南亚热带过渡区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日前,在保护区成立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保护区一探究竟。

筑牢生态屏障,促进资源持续发展

“它们以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栖息于这片土地,给予土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仙游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瑞椿告诉记者,保护区犹如活的博物馆,有维管束植物多种、鸟类多种、野生鱼类50多种、兽类6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水松、金毛狗等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等53种。

在保护区内还有总长度75.1公里的溪流,如九溪、木兰溪、青龙溪、湄溪等。不仅如此,保护区内茂密的天然阔叶林孕育着丰富优质的水源,成为莆仙地区最重要最大范围的水源涵养林,直接为我市多万居民提供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是我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推行“林长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保护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共设立林长1名、副林长3名,强化林长巡林和管护责任区划分,优先选聘当地群众为护林员,参与保护区管护工作,目前已选聘25名护林员参与保护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形成了以林长(副林长)、管护站站长和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一站一员”管理架构,有效推进森林资源管护责任网格化管理,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工作机制,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提供强大合力。

开展生态保护,稳步提升森林质量

实施封山育林25多万亩,在木兰溪源头、保护区实验区稀疏林分等生态脆弱区位开展林分补植等生态修复多亩,种植香枫、木荷等乡土树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30.6公里、生土带50多公里,加强对尺蠖等虫害的防治等。

多项生态修复、防护措施在改善保护区内林分条件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维护了林区生态安全。区内林下植被纷繁茂盛,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野生动植物种群获得增长,野生动物活动更加频繁,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7.61%。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仙游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获评“莆田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郑瑞椿说,为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区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建设防火智慧音箱,针对林区高风险地段定时加强防火、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宣传;结合保护区秀美风景制作余个宣传相框;投资50万建设有长度3公里的十八股头生态风景区宣传步道,在沿线布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图片、防火警示广告等60余个科普展板;保护区小灵猫野外监测视频的发布,更是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转载报道,在生动展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同时,也在群众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开展生态补偿、赎买改革,做好绿色惠民工程

几年来,保护区共计发放生态林面积20.6万亩、补偿资金万元,天然林面积25.3万亩、停伐管护补助资金万元,每年对保护区内林权所有者另外补助3元/亩,发放补助资金万元,惠及林区17个村1万多名群众。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把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纳入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重点项目,优先赎买保护区、木兰溪流域重点饮用水源地等关系民生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年以来已完成保护区内人工林、商品林的赎买多亩。

加强司法联动,构建生态资源保护网

结合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时间节点,保护区会同仙游县林业局、县法院、县检察院等单位共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爱鸟护鸟、野生动物保护等知识,引导公众保护生态、关爱自然、拒食野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年6月,由仙游县政府、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共同组建的“仙游县生态修复基地”和“仙游县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在保护区挂牌成立。司法机关以生态修复基地为载体,结合科普基地的宣传功能,对违反森林生态法律法规的特定人群进行宣传教育,组织涉生态犯罪社区矫正人员约人次进行常态化劳动、管护,初步形成了集生态教育、司法实践于一体的法治平台。

来源:莆田晚报记者陈震

责编:林红霞

编审:严绍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