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石头哥,今天给大家说说怎么蜗牛的小知识。自己最近接触蜗牛后,跟我原本想象的蜗牛不太一样,不过不要紧,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对蜗牛这方面的了解和经验。
蜗牛外出活动时,依靠腹足部和环带肌肉不断地波浪式伸缩,缓慢爬行。那么,蜗牛的爬行速度究竟有多慢?据年8月25日《羊城晩报》曾报道:“据美国科学家观测,通常褐云玛瑙螺在平滑面上的爬行速度为4.8~5.0米/时;而小灰蜗牛的爬行速度则快一些,为7.8米/时。一般来说,蜗牛爬行的路程往往崎岖不平,所以行进的平均速度为4米/时左右。”由此得出结论:蜗牛自饲养场逃走时,夜间最远逃离32米。有人认为褐云玛瑙螺昼夜的爬行距离可达50米。因此,一旦发现饲养的蜗牛逃跑,翌晨可在场地外围32米之内捡回。
根据蜗牛爬行的习性,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要时时注意盖紧箱盖,以免蜗牛外逃。蜗牛爬行时,只能前进,不会后退。而且有一只蜗牛在前面爬行,往往后面就有好几只蜗牛相伴而行。在行进中即使遇到天敌和障碍,也只能缩入贝壳防御,却不能后退逃跑。在饲养过程中,如果有的蜗牛被缝隙卡住,若不是人为把它捉回,它就只能停留在那里直到饿死。尤其是幼蜗牛,因个体较小,最易发生这种现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留心观察。
有的蜗牛不仅会爬,而且还能跳动。生长在我国海南、广西南部山区丛林中的一种玻璃蜗牛,它们的腹足很大,不能收缩到贝壳里,当受到刺激时,腹足肌肉会剧烈收缩而跳动,甚至可以跳过10厘米的障碍物。还有一种叫琥珀螺的蜗牛,生活在湖泊或小溪边的草丛中,有时能漂浮在水面上,仅露出呼吸孔,利用腹足肌肉的收缩进行游泳,或随波逐流而迁徙。生活在非洲的一些蜗牛能分泌丝状的猫液,可借助这种黏液像蜘蛛一样从树枝上直滑下来。
蜗牛还会因环境的变化和饲料的短缺而产生群迁或作周期性的迁移。例如,当褐云玛瑙螺的繁殖密度过大而缺乏饲料时,往往会集体迁移。广东一带菜农经常遇见成群的蜗牛爬越浅水沟,搬迁到邻近的地里。还常看到“你往我追,盲目地跟从,形成蜗牛海战术”,前面的蜗牛跌入了水沟中,后面跟进的蜗牛却爬骑在前面蜗牛的背上蜗牛还具有一定的浮水迁移能力。蜗牛用肺呼吸,沉入水中(约通过的景观6小时)会窒息死亡,但浮在水面的蜗牛可以通过流水在田间流动能浮于水面的褐云玛瑙螺、白玉蜗牛等将其身体伸出螺壳外,并通过伸长头颈不停地扭动来改变身体在水中的位置,使整个螺体向周围的水面漂移。
在水流的冲力下,使螺体较快地向下游远处漂流。据悉,年上海绿洲养殖场养殖的白玉蜗牛,在8月的一天下午下了2个多小时的暴雨,上万只蜗牛淹没在雨水中,但在第二天清晨,却发现相隔20米宽的河对岸的一块黄豆地里,几百只白玉蜗牛在绿油油的黄豆叶上悠然地觅食。这缘于蜗牛随雨水退去进入河水中,然后漫及黄豆地所致。因此,人工野外养殖蜗牛时,要切实做好防逃工作,特别是暴雨天蜗牛的防逃工作。
自然界中蜗牛的活动受温度、湿度和阴雨等气候因素,以及季节的变化影响。每年的3月惊蛰以后,当气温回升到16℃以上时,蜗牛相继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陆续出土活动、取食。随着气温的日趋升髙蜗牛活动量也随之增加,白天潜伏,傍晚或清晨取食,遇到阴雨天则整天栖息在植株上。4月下旬到5月上旬成蜗牛开始交配,此后不久产卵,卵期10~15天,初孵出的幼蜗牛群集在一起取食,长大后分散开生活。
自6月15日以后进入夏季高温季节,气温一天比一天升高,有时连续几天气温高达37~38℃,夜间也27~28℃,且空气异常烦躁,没有一丝凉意。此时,蜗牛躲藏在缝里、土块下、土壤缝隙中,以及植物的根部、树叶下、树干的阴面,或瓦砾堆中、石块下、墙角边、墙灌木丛和杂草丛中,以摆脱过热的天气和强烈阳光的照射。阳光和风带来的干燥,使蜗牛缩在壳里一动不动。当太阳快落山黄昏来临的时候蜗牛逐渐出现在地面上,它的数量到半夜时分最多。在宁静的夏夜,当温度15~25℃时,大多数蜗牛出来活动,往往是因为有露水或刚刚下过雨之后,空气湿度很大,土壤也十分潮湿。
午夜是蜗牛活动的高峰,到早晨时,蜗牛的数量逐渐减少,日出之后蜗牛很快隐藏起来。在夏季,下雨后,空气、土壤湿度较为湿润,则到处可以看到蜗牛在植株上、地上、山岩、墙角边爬行。到夏末,白天变得凉爽和湿润许多农作物趋向成熟,杂草的稠密度增大,蜗牛的数量也很快增加,再次进入活动、取食盛期在深秋微凉的夜晚,出来活动的蜗牛也有一定的数量,但大多数蜗牛开始寻找适合冬眠的场所准备过冬。到11月上旬,当气温下降到14℃时,蜗牛便进入冬眠,直到翌年3~4月气温回升到16℃时打破休眠,再开始活动。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蜗牛的新陈代谢的快慢。在气温20~25℃下,蜗牛心脏跳动次数每分钟30~40次;在休眠状态中,当温度为3.75℃时,心脏每分钟跳动6次,在0℃时每分钟2次。在冬眠期间,蜗牛不再摄食,消化液的分泌极为缓慢,处于停止生长的状态,体重损失大大减少。温度的高低还影响蜗牛的生长和繁殖。随着温度的升高,蜗牛的成熟期缩短,繁殖率、产卵率均提高。据报道,英国爱尔兰农业水产研究所为提高欧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对最适生长和繁殖温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试验分两组,分别在透明和不透明容器及15℃和20℃的环境下饲养40周,结果表明:在20℃时蜗牛生长速度明显高于15℃时,最终重量提高30%,产卵量增加10倍;但温度超过适宜温度后,又会下降。例如,褐云玛瑙螺在广东、海南地区长得极快,5个月内能长到90克重,当年秋末产出的卵也能越冬,翌年惊蛰以后即能孵化出幼蜗牛;而在上海地区生长就较慢,5个月才长50克重。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就要结束了,如果你们喜欢小编的文章,可以留下问题的进行沟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明天再会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石头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