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居然是幼儿园?
最近,一条中国“特种兵”幼儿园的视频,在国外突破千万播放,里面都是三四岁的小孩,个个身怀绝技。
男孩用脖子同时转四个呼啦圈,还能稳步走动;女孩两手各一个转动的呼啦圈,脚下还交替传着一个,简直像专业杂耍。
还有的孩子徒手爬绳索,手脚并用能攀好一、两米;还轮流排队爬云梯,身在半空中,丝毫不慌。
惹得老外们纷纷惊呼:太酷了,让我的孩子也学吧!
果然鸡娃不分国界,谁家不想要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呢?
“特种兵”幼儿园,正是看中父母这方面的需求,不再充当传统的学前班,转而给孩子花式早教。
那么,未来“特种兵”幼儿园会越来越多吗?这样鸡娃能成功吗?
01.
现在的幼儿园
大人都想进
中国幼儿园,一直是外网热搜的常客。早在“特种兵”之前,就有一个“辛者库”幼儿园广受欢迎。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整齐划一地穿上白色围裙、厨师帽,活生生把学校变成一个野外厨房。
他们不仅能熟练磨刀,三下五除二刮鳞杀鱼;还能用木柴搭灶,原地生火。
原材料用小称子细致地称好,再削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无论擀面、和馅、烙饼、包饺子,都一气呵成。
各司其职,手法娴熟,不慌不乱,从小学会与他人合作,承担好个人的职责,大家齐心向同一个目标迈进。
他们竟然只是幼儿园的孩子?让多少成年人自叹不如。
这还不算完,学校还专门开辟一块农场,供小朋友们养鸡放鸭,连砌砖搬瓦的活,都是全校一起完成的。
四五岁的孩子,既是“农场主”,也是“工匠”、“瓦匠”。回到室内,又变身一个个小“绣工”。
女孩做十字刺绣,绷步、上稿、配线、绣制,每一步都烂熟于心;男孩脚踩缝纫机,胆大心细,专心致志。
还有纳鞋底、织毛衣等爷爷奶奶辈的手工艺,既传承民族文化,又有助于孩子心灵手巧。
不少成年人评论:“大人可以去吗?”“我今年30岁,准备好入学了!”“这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回想我们小时候,幼儿园不过是托儿所。
每天老师负责给上班的父母看护孩子,提供早午的食宿,再带大家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看几集动画片。
上课简单学一下加减乘除、ABCD,课后也没有作业要写,下午三四点放学回家,就和朋友们一起爬树、玩泥巴。
因此除了无忧无虑,我们对幼儿园的记忆,基本都模糊不清。
但看看现在的幼儿园,谁不惊呼一句,时代变了。
武术、花样跳绳、攀岩、跳马.......十八般武艺,小朋友们不在话下。
他们绽放少年活力,为良好的体魄打下基础。种下团体凝聚力的种子,将来能更快融入社会集体。
就连围棋、书法、植物课上,向来好动的他们都纷纷静下来,研究下一步棋怎么走,笔锋该怎么出,耐心等小盆栽开花。
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能文能武、动静皆宜,父母简直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我们上幼儿园要是有这条件,做梦都能笑醒;
现在孩子能赶上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养的福气,真是再好不过。
02.
孩子全面发展
仍有短板
其实,中国父母的全面“鸡娃”从未停止,最常见的就是报兴趣班。
跟幼儿园一样,兴趣班也紧跟时代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钢琴、芭蕾、跆拳道。
从中国传统六艺,比如射箭、围棋;到国际竞技,比如国际象棋、美式橄榄球,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学不到。
甚至兴趣班之间内卷严重,产生了鄙视链,像是学马术看不起学击剑,学管风琴看不惯学小提琴,学象棋优于学五子棋。
据不完全统计,有6成的孩子平均每年花将近1万元上兴趣班。
有的中产家庭,一个暑假愣是能花3-5万,让孩子从早到晚上十几个小时的课,累得眼睛都睁不开。
许多小朋友甚至从一两岁开始,就没有周末。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真没法强求。
6岁女孩花10万元学的芭蕾,跳出来的每一步都让妈妈没眼看。
7岁小伙展示花元学的街舞,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跳广播体操。
表面上是段子,其实比“特种兵”“辛者库”幼儿园的小朋友,更贴近我们孩子上兴趣班的状态。
毕竟一学就会、样样在行的孩子,终究凤毛麟角。
有的父母要说了,孩子没有丰富的体验和锻炼,怎么成才?
一位北京的妈妈正是抱着这个想法,把儿子送到回龙观的新式学堂,一年学费十几万。
当别的孩子呆在教室里听一整天课时,他们组团到湖边给鸭子写生,一起划船、喝茶、看书、爬树。
别的孩子上语文课,对着一段段枯燥的课文;老师却带他们飞到河西走廊,现场走过丝绸之路,看过敦煌壁画。
别的孩子作业是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试卷;他们课后则研究各朝代的食物,学习新奇有趣的知识。
看起来,新式学堂的孩子,那叫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果一到升学,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竞争,他们的胜算几乎为零。
要是参加高考,孩子野惯了,很难适应高考的答题套路,成绩不堪入目;
要是出国留学,竞赛成绩、剑桥英语、钢琴证书一样没有,履历又入不了藤校的眼。
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成为全才的思路,回到正规的中小学,把落下的课、没刷的题一一补上。
人无完人,再怎么培养,孩子还是会有短板。
尽自己所能,让他多一个爱好,多一种人生体验,就不算亏待。
非要把普通孩子拉扯成六边形战士,到头来糟心的还是自己。
03.
成功的鸡娃
是让孩子成为“Π型人才”
事实上,中国父母往往是被迫鸡娃的。
学历红利大不如前,社会增速急剧放缓,从升学到就业卷生卷死,导致鸡娃不见得变好,不鸡一定变差。
孩子想要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可他不知道,父母在为他计深远,从小吃学习的苦,总比将来吃生活的苦强。
当然,也有的父母,听说什么兴趣班好,就花钱让孩子学;看到别人家成绩进步快,就担心孩子落后于人。
结果自己苦心孤诣,付出无数心血,孩子却以为是故意不让他好过,变得叛逆、爱顶撞,严重的甚至抑郁、自闭。
德、智、体、美、劳全面鸡娃,出发点是好的,但容易败在关心则乱,太冒进。
最脚踏实地的方法,是把孩子培养成Π型人才。
首先,Π的“一”代表广度,让孩子尽量多与外界接触。
有句话说得好:
“真正的见世面,是从世界的每一面,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并非只有带孩子去不同国家旅行,才算见多识广;逢年过节回乡下,跟孩子下田插秧、河中捉鱼,都能带来无限的体悟。
关键在于,父母能否给孩子打开这扇窗。
其次,Π的两个“丨”都代表深度,一个是让孩子有生存技能,用于谋生;
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错,就是不教生存技能,却指望孩子成才。
别管孩子多小,都可以通过交易货币的过家家等游戏,初步给他灌输一些金钱、市场、买卖的观念,越早越好。
多鼓励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敢于在游戏里充当领导者,承担团队的责任,直面孩子之间的矛盾。
带他学习新事物,无论是简单的叠纸杯,还是看纯文字的小说,锻炼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为上学打基础。
另一个“丨”是指孩子有能坚持多年的爱好,作为技能补充。
《跨越式成长》中写道,一个医生有听古典音乐的习惯,突然有一天发现,他的爱好对事业非常有帮助。
由于耳朵敏感,他能从听诊器中读出更细微的变化,确诊比其他医生更精确,医术也迅速提高。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万事万物皆有相通之处。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从小到大的爱好,比如涂鸦、和朋友聊天等等,父母可能觉得无用,又浪费学习时间。
但这些爱好既丰富精神世界,又可能在不经意间帮到孩子。
当然,全面鸡娃成功的人不是没有,可实在太少。
决定鸡娃成功的,就那么几步棋。
如果希望孩子什么长处都占,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容易一心急,什么都没抓着。
耐下心来,集中资源把孩子培养成Π型人才,他的人生才有广度,也有深度;活得有生存能力,也有精神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