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野外生活 >> 野外生活前景 >> 正文 >> 正文

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周恩来万分焦急,毛主

来源:野外生活 时间:2023/6/6
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87740.html

年8月的一天,天空下着倾盆大雨,毛主席带着中央机关几百人,在陕北的山沟里穿行,他们身后,跟着国民党数万追击部队。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黄河岸边,望着眼前的滚滚黄河,想到身后不远处的追兵,所有人都犯了难,所有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毛主席身上。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毛主席却坐在了岸边的石头上,用手擦了擦脸上的雨水,伸出手说道:“莫急,给我拿支烟来……”

那么,在这危急的时刻,毛主席为何如此淡定?之后又怎么样了?

图丨毛主席

华夏硝烟再起

年,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都沉浸在未来美好的和平生活的憧憬中。

在这时的中国大地上,有两大政治力量,一个是想维护自己独裁统治的国民党,一个是想创建联合政府的共产党,因此在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后,国民党将敌对的目光对准了共产党。

而此时全国人民的心愿就是和平,谁先打内战的第一枪,谁就会不得人心,陷入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之中。

为了获得政治上的主动,蒋介石假惺惺地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当时很多人劝毛主席不要去,担心蒋介石会在重庆对毛主席不利。

但是,一向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毛主席,为了全国人民的和平希望,同时,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反动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虚伪面具,毛主席率领代表团毅然踏上了飞往重庆的飞机。

图丨毛主席和蒋介石

毛主席的行动给蒋介石来了个措手不及,他只好在毫无任何诚意的情况下与毛主席谈判,在谈判的时候,他利用美国人的飞机,积极向解放区周围调兵,做内战准备。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签订了注定会被撕毁的和平协定。

年6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和平协定,国民党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调集了50万兵力,在安徽至江苏公里的战线上,对苏皖解放区展开了进攻,全国内战全面爆发。

面对蒋介石凶猛的进攻势头,在国军和共军力量悬殊的态势,下在延安指挥全国战场的毛主席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决定放弃部分解放区,收指为拳,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国民党军队。

图丨蒋介石

年6月,毛主席命令中原解放军放弃中原解放区,实施突围,通过一个多月的突围,中原解放军转战千里,粉碎了蒋介石30万大军的围剿,完成了战略转移。

中原突围不仅牵制了蒋介石30万军队,给其他解放区的反击战减轻了压力,也对全国战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此后,毛主席果断改变了原定外线出击的战略部署,指挥各个作战部队都转入内线作战。

截止到年3月,我党以放弃承德、张家口、淮阴等座城市为代价,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共歼灭国民党军66个旅。

歼灭了这66个旅,使蒋介石所指挥的国民党部队元气大伤,失去了全面进攻全国各解放区的能力,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

图丨转移

转战陕北

“全面进攻”葬送掉60多个旅以后,蒋介石痛定思痛,从之前仗着自己兵多将广武器好的狂妄之中,逐渐清醒了过来。

他深感此时全面剿共兵力已不足,所以决定调整战略部署,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决定集中兵力于陕北和山东战场,直接给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以致命的打击,从而挽回国民政府在战场上的颓势。

蒋介石的新战略既是煞费苦心,也是够狠毒的。尤其是重点进攻陕北,剑锋直指中国共产党的首都延安,这给解放区的人民和解放军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主席在延安,中共中央在延安,军委总部在延安,倘若出现了闪失,将会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图丨毛主席

然而,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蒋介石集中力量进攻延安是穷途末路之举,非但不会对自己和党中央产生什么危险,反而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因此,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为即将进犯陕北的国民党部队,安排了失败的命运,也为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布署了蓝图。

蒋介石委任胡宗南为进攻陕北的总指挥,调集了23万装备了美式武器的精锐部队,妄图以绝对的优势,一举消灭西北的解放军,夺取延安,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枢。

胡宗南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既是黄埔军校一期优秀毕业生,蒋介石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也是蒋介石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更是蒋介石的浙江的同乡,一直以来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

图丨胡宗南

而当时在陕甘宁边区的西北解放军只有两万五千人,而且装备的武器也十分的简陋低劣,兵力悬殊十分巨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主席决定主动撤出延安,在运动中找寻机会歼灭敌人。

在重兵进犯的情况下,毛主席选择撤出延安,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这是需要莫大的智慧和勇气的。

为了方便行动,毛主席将中央机关命名为“昆仑支队”。

在离开延安之前,周恩来对“昆仑支队”的领导同志们说:“我们此次运动作战的情况非常复杂,为了保密需要,我建议我们每名领导同志都给自己起个代号。”

周恩来的提议获得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同,大家纷纷点头称是,又低头思索起来。

图丨毛主席

这个时候,毛主席哈哈一笑,说:“我们这次一定可以取得胜利,所以我的代号就叫李德胜。”

周恩来似乎受到了毛主席的启发,紧接着说:“我们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必定成功,所以我的代号就叫胡必成。”

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代号,受到了在场中央领导同志们的一致称赞,而这个时候,还有一些领导、同志没有想到好的代号。

任弼时就问毛主席:“主席,你说我叫什么代号好呢?”

主席稍微想了一下,就说:“你是我们这个支队的司令,取个谐音,就叫史林吧。”

说完又转向了支队政委陆定一,说道:“定一同志是支队的政委,也取个谐音,就叫郑位吧。”

图丨毛主席

各位中央领导同志既觉得好笑,又觉得很对,笑了一阵以后,就把各自的代号确定了下来。

在撤离延安之前,毛主席又找来指挥西北解放军的彭德怀,向彭德怀当面讲述这次的作战方针。

毛主席对彭德怀说:“敌人有23万,我们才2万多一点,用2万人去消灭20万人,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不能硬拼,我们要牵制住敌人,和敌人慢慢磨,牵着敌人团团转。

陕北地区山高路险,你们就牵着敌人慢慢爬吧,等到敌人爬够了,爬累了,饿瘦了,我们再寻找机会歼灭他们!”

彭德怀起身敬礼,表示坚决服从毛主席的指示。

图丨彭德怀

年4月,“昆仑支队”从枣林沟、双湖峪转移到王家湾、高川一带,一直驻扎到6月初,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直接通过电台指挥彭德怀,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作战。

也就是在这几个月的作战里,毛主席指挥彭德怀,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场大胜,使胡宗南的大军,犹如一个陷在沼泽里的巨人,进退维谷。

为了尽快改变西北战场上敌强我弱的形势,毛主席立足陕北,筹划全国解放战争,命令西北野战军出击陇东。

西北野战军出击陇东后,留在陕北的兵力就更少了,特别是在毛主席所在的“昆仑支队”周围,除了一些零星的游击队,就没有什么正规解放军了。

6月9日,胡宗南截获到党中央、毛主席可能在王家湾的情报,立即派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领四个半旅向王家湾扑了过来。

图丨毛主席

此时,身边除了少量警卫部队,没有任何正规部队的毛主席,陷入了更加危险和艰难的境地。

年8月18日,可以说是毛主席转战陕北以来,最紧张的一天。

屡屡扑空,又数次挨打,而恼羞成怒的刘戡,率领7个旅,朝毛主席几百人的队伍紧紧追来。

如果从天上看下去,这两只队伍就好像一个身大力沉的巨蟒,在追击一只小巧灵活的兔子一样。

刘戡率领的7个旅,一路从绥德追到米脂,再追到葭县,一直把毛主席的队伍追到了黄河边。

不知道这是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第几次前有大河后有追兵了。之前拦在毛主席前面的有赤水、金沙江等大江大河,但毛主席都轻易地跨了过去,这一次,毛主席还会跨过黄河去吗?

图丨刘戡

在那几天,天降暴雨,毛主席等人在野外急行军,身上的衣服没有一刻是干燥的。暴雨也让黄河水势大涨,黄河喷涌咆哮的声音,隔着十几里外都能听到。

毛主席一行人来到黄河边,前有大河,不可逾越,后有追兵,数万之众,历史仿佛又把一支共产党的队伍逼入了绝境,该怎么办?

站在黄河边的一众人沿河张望,寻找渡过黄河的渡口,可是倾盆的大雨影响了视线,哪里能看得远?

就在这个时候,满脸是雨水的毛主席却没有一丝慌张,他坐在黄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伸出两根手指到身边的人前面,说道:“给我拿支烟来。”

这句话声音不大,却像暴雨中的雷声一样,传遍了整个行军队伍。

图丨毛主席

“烟!烟!德胜同志要吸烟!”

“哪里有烟?”

“快去找烟来!”身边警卫的同志听到了毛主席的话,立刻行动了起来。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在进行重要的思考的时候是离不开烟的,现在毛主席要烟,一定是在进行重要的思考,千万不能拖了毛主席的后腿,一定要给毛主席找到烟。

可是几天大雨中的行军,大家的身上都被雨水浇透了,哪里能找得出烟来?

关键时刻马夫老侯立了“功”,毕竟是年龄大,跟在主席身边时间长,知道主席的习惯。因此,在出发前,他就用油纸包包了一些香烟,以备毛主席不时之需,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接过老侯递来的烟,周恩来指挥警卫人员打开背包,用一条薄薄的棉被遮在主席的头上。周恩来亲自扯了被子的一角,用身体挡住斜吹过来的风雨。

图丨毛主席

警务员钻进被子下面,掏出火柴,打了好几次才把火柴点着,用微弱的小火苗给主席点上了烟。就这样,毛主席一边在嘴上轻轻地抽着香烟,一边陷入了沉思。

周围没有一个人说话,也没有一个人乱动,天地间只剩下了暴雨打在地面上和黄河咆哮的声音,这一刻,黄河边上的这一行人仿佛成了雕塑。

过了一会儿,有枪爆声传了过来,这是后卫部队与敌人接上火了。

而毛主席就像什么都没有听到一样,浑然不觉,紧锁着眉头一个劲儿地抽烟,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样。

就在毛主席手中的烟,被抽得只剩下烟屁股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站起了身,把烟头往地上一扔,坚决地说:“不过黄河!”

身边的中央领导同志们听后都突然一惊,随即又明白了一切。

图丨毛主席

在当时,“毛主席在陕北”是全国人民同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作战的精神支柱,毛主席不想抽掉这根精神支柱,所以不顾自身的安危,不过黄河,留在陕北。

做出这个决定后,毛主席带着身边的一行人,不慌不忙地沿着黄河走去,身边的警卫员担心有流弹飞过来,纷纷贴近他,想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主席,被主席喝退。

就这样,毛主席走在前面,走在几万敌人的眼皮子和枪口下面,这个时候不要说敌人万枪齐射,就是飞过来一颗子弹,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

可是,就像冥冥之中有如神助,几万敌军忽然停止了追击,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眼睁睁看着毛主席几百人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走远了,直到消失……

图丨毛主席

然后,又像突然醒悟一样,再次追击。

就这样走了半天,来到了一座山的脚下,这个时候暴雨已经停歇了,毛主席抬头看看山上笼罩的云雾,把目光转向了旁边的任弼时,说道:“怎么样?”

任弼时立刻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对着身边的部队说:“上山!”

然后又交代身边的警卫人员,部队上山以后,把留下的痕迹都擦掉。

正在上山的毛主席听到了任弼时的话,转身说道:“擦什么?在这儿给我竖块牌子,上面写‘毛泽东由此上山’!”

图丨任弼时

任弼时听了以后大惊失色,身边的人也劝道:“还是擦掉痕迹吧,敌人就在后边,跟得紧!”

毛主席有些生气了,他把手中的柳木拐杖往地上一戳,说道:“给我立牌子,我看他敢追,我倒要看看刘戡有多大本事!”

就这样一行人树了牌子,上了山,而刘戡的追击部队到了山下,看了牌子,却绕路走了……

就这样,毛主席在极其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着,但是,走只是他的手段,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抓住战机歼灭敌人。

图丨毛主席

攻守之势,异也

8月19日,毛主席一行人到达了米脂县梁家岔,这里距离西北野战军总部不到10公里,毛主席要在梁家岔就近指挥“沙家店战役”。

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时间里,行军一停下,他就通宵工作,时而查阅地图,时而凝神静思。

当作战方案考虑好后,没有等到与西北野战军总部的电话建设通,就派人将作战计划送到了彭德怀手里。

当电话通了以后,彭德怀向毛主席报告了,敌人第36师被西北野战军包围的情况,毛主席当即指示,歼灭这个第36师,对整个战局有巨大影响,必须坚决彻底的消灭敌人。

沙家店战役打了三天两夜,毛泽东足不出户,吸掉了5包烟,喝掉了几十杯茶,终于等来了沙家店战役大获全胜的报告。

图丨毛主席

沙家店战役的第二天,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到西北野战军总部看望彭德怀。

毛主席对彭德怀说:“这一仗打的好啊!打胜了这一仗,使西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陕北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在我们手里了!”

毛泽东不仅关心着西北的战局,同样也在谋划着全国的战局。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每到一处,他就会令人立即架设电台,接收全国战场最新的情报,遥控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截止到年7月21日,解放军已经歼灭国民党中央军97个半旅,78万人,算上保安队,共歼灭了国民党武装力量万人。

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的图谋,解放战争也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反攻,攻守之势,异也!

图丨毛主席

结语

非凡的时代成就非凡的人物,非凡的人物拥有非凡的智慧和胆略。

在整个转战陕北的过程中,在毛主席身上所彰显出的大智大勇,值得后人的敬仰与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