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一提起“八仙”,再没文化都会侃上两句。虽然有时候可能叫不出姓名,至少“八仙过海”这个词基本都听过。但对于“八仙”的具体情况,很多人要么一知半解,要么混为一谈,那么所谓的八仙到底是哪八仙呢?
其实,从汉、唐、宋、元、明历朝的记载中,八仙曾有过多种版本,直到明朝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简称《东游记》),才确定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八仙过海”的主人公。勉强按人物所处的朝代顺序排列为:铁拐李(可能春秋)、钟离权(可能东汉)、张果老(唐)、韩湘子(唐)、吕洞宾(唐)、何仙姑(唐)、蓝采和(唐)、曹国舅(宋)。
1.铁拐李
铁拐李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资历最深的一位。最早的传说是在春秋时期,说其本名李玄,遇太上老君点化而得道。一天,太上老君邀请李玄去华山论道,他为赴约而元神出窍,并嘱咐徒儿,倘若七日不返,便可火化其身。中途,徒儿因母亲病重急欲回家,六天没到就提前放火了。
第七天,李玄兴致勃勃的赶回,看到自己已被烧焦的骨架,只得哀叹一声离去。突然发现旁边有一跛脚乞丐的尸体,凑合着用吧,遂附身于此。这下李玄就从一个威武的帅小伙子,一下子变成了蓬头垢面,袒腹跛足的乞丐形象,整天拄着个拐杖,提着个酒葫芦东游西荡,故被称为“铁拐李”。
一说铁拐李是隋朝人,本名叫李洪水,小名为铁拐。后来出家修道,常常在大街上托钵行乞。突然有一天,李洪水将铁杖扔在空中,化成了一条青龙,并乘龙而去。
还有一种说法,称铁拐李是唐朝人,原名李颜二。李颜二生性至孝,一天,母亲患了重病,他在给母亲煎药时,突然没有干柴了。恰逢这几天阴雨连绵,无处拾取干柴。李颜二为了给母亲治病,情急之下就将左腿伸入灶中当柴烧。
等药煎好,他的左腿也完了。李颜二站起身来,顺手从灶中抽出火热的铁棍当成拐杖。后来,李颜二出家作了道士,人送外号“铁拐李”(这个故事完全可以上“二十四孝”了)。
铁拐李
2.钟离权
钟离权在八仙中是一个袒胸露乳,挥着芭蕉扇的大汉形象。一般都认为是东汉人,所以又叫汉钟离。说其本为汉朝大将,在征讨吐蕃中,被上司粱翼妒嫉,只配给他老弱残兵三万人,还没开战就被敌军劫营,士兵皆落荒而逃。
钟离权也逃至一山谷,中途还迷路了。后巧遇一胡僧,将他带到一个小村庄说:“这是东华先生的住处。”然后转身离去。
钟离权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屋子里突然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这个吐蕃和尚真是多嘴,今天晚上我又有得忙啰!”
话音刚落,老人推门走了出来,钟离权恭敬地向老人行了个礼。一番畅谈过后,方知此人便是得道高人王玄甫(东华帝君)。钟离权早就有离世修行的想法,遂立马叩头拜师。
钟离权也算是个大根器的人,否则也不会遇到“仙人”点化。只花了十天时间,就悟得长生秘诀。学成之后,依依不舍地向师父道别。当他跨出大门,再回头一看,只见遍地野草,刚才所见皆化为乌有。
回到中原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遇到了东华帝君,这次就不走了。东华帝君又传授其更高深的道法,最后,他终于在崆峒山修练成仙。东华帝君和钟离权都被追奉为全真教北五祖,也有说钟离权是唐朝人,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钟离权
3.张果老
张果老在八仙中是一个骑着毛驴,拿着鱼鼓(一种竹筒做的敲打乐器)的老头形象。张果老是唐朝人,本来单名一个果,因年岁最大,故称张果老。那他年龄究竟有多大呢?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算下来两千多岁应该有了。
据说张果老常居山西“中条山”修炼,唐太宗,唐高宗接连征召过他,都被婉言拒绝。轮到武则天出马,就不好惹了,软的不行,来硬的,抬也得把这老头给我搬过来。张果老便装死,大夏天的,很快他的身体就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悻悻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再次见到他。
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竟有幸邀请到张果老。可一见到老张那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本欲求长生不老的唐玄宗有点失望地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这般发疏齿落?”
张果老回答:“这有何难?将此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了?”说完便当着唐玄宗的面,一顿猛烈的敲齿拔发。
唐玄宗被眼前如此自虐的行为吓坏了,赶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儿功夫,张果老又回来了,突然变得一头秀发,满嘴白牙,容光焕发。一时间,达官贵族们皆争相拜谒,求教其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拒绝了。
有一次,唐玄宗出去打猎,捕获了一头超大的鹿。厨师刚要拿它开刀,张果老连忙上前阻止:“这可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年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也把它放生了。”
唐玄宗惊讶的问到:“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过境迁,你怎么知道它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张果老回答:“武帝当年放生时,用铜牌在它肚子下方做了标志。”
唐玄宗命人检查,果然在鹿身上搜到一个小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唐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张果老回答:“至今约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准确无误。
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修建了“栖霞观”(河北邢台)。张果老有一个怪癖,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倒骑毛驴”。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驴,用的时候可以骑着走,不用的时候就折叠起来放进皮囊里,好不自在。
张果老
4.韩湘子
韩湘子在八仙中的形象是一个喜欢吹笛子的帅哥。据说韩湘子是唐朝韩愈的侄孙,生性放荡不羁,不好读书,只喜饮酒,二十岁时去洛阳探亲,至此一去不复返,二十多年杳无音讯。再次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对这个“不务正业”的侄孙颇为恼火。
有一次,韩愈过生日,亲朋好友皆登门致贺,韩湘子不期而至。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生气地说:“你长久游历在外,如此狼狈不堪,到底都学了哪些本事?”
韩湘子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啦,今天是叔叔的寿诞,我给您老变个花样,让您高兴高兴。”
当时正值冬季,只见韩湘子聚土成堆,不一会儿,一株牡丹花便从土里冒了出来,那个季节是不可能有牡丹花的。韩愈一下子愣住了,盯着牡丹花看了半天,发现上面还写了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宪宗时,韩愈因上谏佛骨表,惹得龙颜大怒,遂被贬至广东潮州。韩愈从长安起程,一路上,大雪纷纷。走到陕西蓝关(蓝田)这个地方时,雪已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又不见一户人家。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全身湿透,饥寒交迫,万般愁苦无处诉说。
正在绝望之时,忽见一人冒着严寒赶来,瞪眼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牡丹花上的对联吗?”
韩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侄孙早就料到有此一劫了。韩愈感慨良久,遂作诗一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翻译过来即是: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今广东潮州)。就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何惜我这一把老骨头。看着秦岭的云彩,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了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给我收尸吧。
后来,据说韩湘子想尽千方百计地度化韩愈,终于将叔叔引入道门,最终也羽化而登仙了。
韩湘子
5.吕洞宾
吕洞宾在八仙中是一个身佩宝剑,风流潇洒的美男子。关于吕洞宾的事迹,我在《全真教是怎样炼成的》中已经简单提到,兹不赘述。而在《东游记》中,吕洞宾却显得比较“俗气”,可能这种“接地气”的形象更受普通大众欢迎吧。
比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胡吃海喝。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嗜酒、能诗、好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也常被人们津津乐道,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嘛。
实际上,吕洞宾六十四岁才开始修道,怎么说也没那么“轻佻”吧。按照吕祖自己的诗集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应该是:闲来无事玩青山,闷即街头货丹药。或者是: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这种清虚高雅的形象应该更加靠谱点。
《东游记》毕竟是小说,跟电影一样,要的是“票房”。夹杂一些“俗套”的东西,为的是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更能赢得普通大众的青睐。
吕洞宾
6.何仙姑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一个手持荷花,楚楚动人的女子形象。当然,何仙姑也是八仙中唯一的女同志。何仙姑是唐朝人,相传其十四五岁那年,忽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身轻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海吃云母粉,发誓终生不嫁,经常往来山谷之中,健步如飞。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入京途中忽然失踪,后白日飞升。
友情提示:云母是一种非金属矿物质,有点像冰糖、石块,由于其良好的弹性、韧性、绝缘性、又能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附着力强,常广泛应用于工业方面。云母也确实有一定药用价值,至于能否有何仙姑那般奇效未知。毕竟是传说,非“专业人士”,切勿盲目模仿,后果自负。
还有一种说法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父亲是个做豆腐的,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巧遇正在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测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专门为她盖了一座小楼,为的是常来这里请她算命,何秀姑由此被称为“何仙姑”。
何仙姑
7.蓝采和
蓝采和在八仙中的形象是一个手提花篮的翩翩少年,八仙里就数他最年轻了。他的名字比较“柔美”,形象也整的有点娘,常被误解为女性,但却是个血气方刚的纯爷们儿。
蓝采和也是唐朝人,其道行之高主要体现在能够永葆青春(爱美的女性可以多拜拜他)。据说其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在大街上东游西逛,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穿棉袄,冬天躺雪地(不是一般人,不走寻常路)。
蓝采和常在大街小巷边走边唱,歌词也是随意来,无非有醒世之意。他把乞讨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即使掉了也不顾。或者施舍给穷人,要么花在酒肆中。有人在孩童时就见过他,到老了以后再见着他,小蓝容颜依旧不减当年。后来,有人见他在酒楼饮酒,忽然驾鹤飞升。
蓝采和
8.曹国舅
曹国舅在八仙中是一个身着官服,手持玉板(古代官员拿的手板)的官员形象。原名叫曹佾,相传其为宋仁宗时期的一位国舅,故又称“曹国舅”。由于家世相当显赫,曹国舅的弟弟便整天只图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甚至强抢民女,横行霸道。
曹国舅对弟弟屡教不改后,非常失望。他深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觉得弟弟再这样下去,可能会牵连到自己。遂决定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
有一天,曹国舅正在山洞里闭目养神,钟离权和吕洞宾突然造访,问他:“你所养的是什么?”
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
吕洞宾笑着再问:“道在哪儿呢?”
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
“天在哪儿?”
曹国舅遂指着自己的心说:“在这儿。”
钟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遂授以《还真秘旨》,令他潜心修练,没多久,曹国舅也成仙了。
曹国舅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对八仙有了具体解了,让我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小可爱们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知道的八仙的故事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