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探究激活语文课堂
——国家课程与安全教育融合路径策略研究综述
杨琦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点之一即是跨学科整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语文学习强调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综合体验,这与安全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有相通之处。联系二者,能使其出现对应,淡化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安全教育,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年级下册第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丰富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吸引学生走进大自然那奇妙的世界。但仅停留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这个层面有些浅尝辄止。在落实单元人文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让语文回归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而学生对于野外迷路的常识知之甚少,这节课的安全教育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本节课中也正是因为科学知识、安全教育活动的融入,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得到了增强。这让我找到了安全教育渗透的路径,看到了安全教育与语文课堂结合而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依托文本教学,落实安全要素
语文作为继承和弘扬我国文化的基础课程,在渗透安全教育时,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将安全教育作为设计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1.聚焦关键词,渗透安全教育
本课例聚焦课题中的关键词语“野外”趁机开展安全教育。从学生描述“野外”的画面来看,学生对“野外”和“森林”两个概念产生了混淆,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猛兽”“悬崖”“动物”等画面。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和体验。此时运用联系法与本册第7课学过的“郊外”一词意思对比,学生认识到像插图中这样远离居民区、人烟稀少、草木繁多的地方就是野外。此时将安全知识串联到野外。提出去野外游玩或露营要注意哪些安全?适时点拨:选择搭帐篷的位置,蚊虫较多,带好花露水、提前查看天气,避开大风、雨雪等知识点。
2.积累新词串,串联安全知识
学习“慌张”一词时,通过词串教学积累和理解表示心里紧张动作慌乱的词语。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安全教育”的生发点。在野外遇到难题时,做到“不慌张”才是成功自救的开始。以上文本教学都起到了强化安全教育的效果。
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应作为教学重点,可以以生字教学为契机渗透安全教育,如词语理解,字理识字等。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
二、拓展教学内容,浸润安全意识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对于一些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没有系统的思路。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1.整合内容,实施项目化学习
本课例中,在解决文本核心问题后,两次拓展小组合作项目学习。
第一次项目学习,是聚焦文本主要问题: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学生根据课前任务单,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全班交流分享。
第二次项目学习,将安全知识融入文本教学,小组合作探讨:如果野外迷路,清晰方向后仍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怎么做?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学习单上做记录,小组汇报分享成果。接着,对教学资源进行二度开发,播放微课《野外迷路巧求生》,让学生了解求生的小技巧。并结合单元主题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秘密,还要开动脑筋掌握在野外求生的好办法。
2.拓展内容,防范知识巧运用
安全教育无小事,需要各方面提高警惕,在课结尾时引导孩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773.html